個人作品集

透過作品去表達感受和想法。

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

原文作者:曹雪芹,《紅樓夢》句

書體:行書

作品尺寸:H 68 cm x W 27 cm

有關作品:「世間萬物,如能深入了解、究其因由,就可以做個有學問的人;對人情熟悉、通達,就能做出好文章。」學習之道,貴乎保持好奇心,並將所學知識實踐於生活當中。人與人之間要維持良好關係,就要懂人心、知進退。可惜人類感情細膩又經常口不對心,要好好理解他人本來就不容易。所以我一直都很佩服那些感情細膩、觀人入微的創作者,既熟識各種人情世故,又有豐富學問基礎,輕鬆地就可以創造出打動人心的電影、小說與各種文學創作。

臨書:元.趙孟頫《心經》,三頁

作者:趙孟頫

書體:行書

作品尺寸:H 27 cm x W 40 cm

有關作品:作品寫在心煩意亂的一天,抄經後重新整理好紊亂的思緒,繼續過日子。

從容

書體:楷書

作品尺寸:H 38 cm x W 58 cm (裝錶後)

有關作品: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情,能不被情緒和念頭主導思想和行為,時刻保持一顆平靜的心,便是從容。曾於灣仔大有廣場展出。

臨書:元.趙孟頫《赤壁賦》,五頁

作者:蘇軾撰文,趙孟頫重寫

書體:行書

作品尺寸:H 27 cm x W 40 cm

有關作品:《前赤壁賦》由北宋大文豪蘇軾以楷書所寫,記載了他與友人遊覽黃州赤壁時的所感所悟。文中既談生命短促,也談變化之永恆。時至今日,蘇軾的人生哲理依然令人有所共嗚。個人特別喜歡文章中段友人感嘆生命短暫如蜉蝣,渺小如一粟*,而蘇軾則在尾段以江水和月亮作比喻回應友人^:人生如江水,不停流動;又如月亮,有圓、有缺。指出天地萬物雖然一直在變,但本質不變;如從不變的角度看,世間的人、事、物都是無窮無盡,令文章由悲轉喜。

元代趙孟頫以行書、楷書最為著名,主張以「晉書的風情神韻化入精密森嚴的唐法」。趙氏以行書重新演繹蘇軾《赤壁賦》,用筆自然流暢,字裡行間流露晉代書法風韻,布白均勻,神彩飄逸。在臨寫趙孟頫《赤壁賦》中, 能更了解古人用筆之精妙與佈局之用心。

*蘇軾原文節錄 (1)「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」

^蘇軾原文節錄 (2)「客亦知夫水與月乎?逝者如斯,而未嘗往也;贏虛者如彼,而卒莫消長也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,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變者而觀之,則物於我皆無盡也。」

備註:作品部分內容按蘇軾原文書寫,不完全依照趙孟頫版本。例如蘇軾版本為「西望夏口,東望武昌」;趙孟頫版本為「東望夏口,西望武昌」。更多不同演繹不在此盡錄。

逍遙自在

書體:行楷書

作品尺寸:H 35 cm x W 17 cm

有關作品:早年因為疫情,願意及不願意待在家中的日子都比以往多,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少、經濟下滑、對未來的不安和焦慮不斷上升。當時有幸遇上冥想,讓我減少對生活中不可控事情的執着。日復日 10 至 20 分鐘的冥想練習,我學會探索自己各種情緒,無論是開心、期待、積極,還是擔心、失望、感到挫折,都可以透過冥想站遠一點去覺察這些豐富的情緒。體驗到心靈上的自在令生活變得更輕鬆與正向。而「逍遙自在」這個作品,是我為一位要好朋友送上的祝福,希望她未來日子過得逍遙自在、快樂無窮。

硬筆書法作品 (一)

內容:文學的效果很難估量,它不是直接給人答案,而是給人多一點機會去思考。

原文作者:蔣勳《生活十講》

書體:行楷書

作品尺寸:H 8 cm x W 18 cm

有關作品:文學作品中,就算是同一個故事,不同讀者觀看都會有其獨有的啟發和感悟。好比人生,就算有相同的經歷,每個人都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。離開全職工作後,嘗試了很多新事物和挑戰,除了持續學習與開班授課外,我還去了學習中醫養生料理、保持冥想和拉筋習慣、好好閱讀、進修日語等。但放棄了收入穩定的全職工作後,有時都會質疑這是否一個好決定。如果一定要我在好與懷之間選擇的話,又覺得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。因生活中夾雜了許多情緒,有興奮、情緒低落、滿足、自我懷疑、感激⋯⋯這一刻看似壞事,順勢發展下去,竟然變成一件好事,反之亦然。放鬆對好與壞這種信念的控制,也是一種解放。

硬筆書法作品 (二)

內容:我們用前半生努力讓自己變成大人,也許後半生該學習如何活得像個小孩。

原文作者:不詳 (網絡文句)

書體:行楷書

作品尺寸:H 8 cm x W 18 cm

有關作品:人長大了,內心依然有個小孩活在體內。內在小孩雖然時常膽小又害怕,但她總能在自己迷失方向時給予最真實的回答。所有答案不往外尋,向內探索自有結果。